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人間學術室,與東海的交流


文/資傳一,劉惠中(不學無術社長)

確認了半個多月才把時間定下來,一直在十二月的第一週跟第二週猶疑不定,原本較好的情況是學術室可出六人,但因為時間的確定太晚及有社員因個人因素臨時無法參加,所以最後是學術室是四人參與交流,東海人間則是七人,人數的比例差距構成了先天條件不良,但對於學術室,多少有生出了一些火苗,有了這次的交流,了解到團隊的運作方式及組織方式差別甚大,更幫助了讓學術室的看見自己的定位,「我們跟他們不一樣,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東西」從兩位社員道出此句,感覺到不同的環境跟人員,生長出來東西的竟會如此迥異。

討論及分享時感覺到人間帶出的新生已經有種風格,在咖啡杯的時候顯而易見,那在之前我們社團的討論方式差別甚大,在社團分享時談到組織運作方式時,被人間社長朝解說我們學術室是屬於海賊王風格,或許就是感覺到差異性,學術室的社員才可以在這剛接觸的領域仍存有自信,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造就不同的樣貌,交流的意義便是在此,了解各自差異、建立熟悉度、各取所長以建立未來合作的可能。

行程中的東海的校園導覽讓我們多了些羨慕,也盟生出一些反思,回過頭,會想去看看自身待的學校擁有哪些歷史,及疑問現在的景像是否有曾經歷過無數的衝突,東海的相思林、建築、雕像加了杰穎的歷史解說後,彷彿捍衛這美麗的校園環境是理所當然,看見先前東海學長姐的腳步,身處在東海的學生對這校園認同感增加了,而身為別校的學生只能透過他校的運動歷史,來解讀以前的大學生曾有過奮鬥風氣的年代,並想像是否能將自己的學校也挖出這些輝煌歷史來,有了故事、有了不同詮釋,才能跟以前在這學校奮鬥過的人連結得起來,增添更多運動的能量。

田中央就是以前在亞洲留下運動歷史的異議性社團,第三天的分享,莊程洋學長從建立主體性講到田中央對他的意義,不可否認的,我們待的學校學生大多來自私校高中或非明星高中,只有菁英才能搞的起運動,對於下面層的學生來說是種專業、遙遠、及毫無意義,或許如同學長所說,與其要說這些學生根本對公共事務毫無感覺,不如說整個社會環境造就了這現象,越需要資源的地方反而更沒有條件經營異議發聲,資源的多寡深刻影響了思想的啟蒙,從我進來亞洲大學,辦這社團的初衷便是想將資源帶進來,透過之前待過團體的人脈及對我發生轉變的事務,「至少可以做點事」我是這樣想。

創立了社團,亞洲大學不學無術丈量室開啟了這領域的新可能,不同於傳統異議組織,知識份子的框架原本就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從生命經驗淬取出的能量,並將這能量貢獻在社會的小角落,我們才剛起步、剛要準備迎戰、剛要在這地方刻下屬於我們的歷史痕跡,試圖改變一些事情,集結大家的力量,創下新的一頁,繼續衝吧!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刊物徵稿:「服務學習」你來供跨買!


對學校的「服務學習」充滿疑問嗎?當許多學生在抱怨服務學習課程時,你怎麼想?

不學無術丈量室第一期的實體刊物,將關注此話題,我們會進行採訪,對象包含老師、學生(也有服學的隊長們),以及相關行政人員,我們也會針對這些意見進行評論與回應,並呈現在刊物上。

另外,我們也要收投稿,所有正反意見我們都收(尤其是對服學的正面意見),只要你是校園的一份子,都可以投喔!原則上投稿文章都會呈現在網站與實體刊物上,除非文章量過多或者文章太粗糙我們會做篩選。

來稿請寄至我們的信箱:outexpert@gmail.com

並請附上以下資料:

 ‧系級或單位(若非學生請特別註明)
 ‧欲呈現的名稱(筆名、真名皆可)
 ‧文章標題(十五字以內)
 ‧文章本文(五百到三千字)


收稿截止日期為2010/12/20(當天交都來得及),我們預計12月底或1月初會出刊,實體刊物的索取方法到時會在本站說明。(投稿後請等待回信,若三天內沒有回信可能是我們沒收到,屆時請再寄一次。)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文化干擾》影像心得串燒

文/外語二,劉小彤(不學無術社員)

對我來說,文化是代代相傳而累積下來的習慣,但是如今,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現代文化,已經不單只是「傳承」,其中更包括了既得利益者的商業利益,所謂的商業文化。

Jill在片中不斷的張貼小標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 ”Rent eyes.”在這個充斥廣告的社會,我們好像對於隨處可見的廣告習以為常,但卻沒有想過我們為何會習以為常?為什麼我要向這些廣告出租我的眼睛?為什麼我要讓這些資本主義者強迫我出租眼睛?在這之後,我認真的觀察了我們的校園與校園的週遭,光是校園之內廣告比比皆是,學校自己的、補習班的或是餐點外送,應有盡有。

平常走在路上,便會有人向你宣傳;經過校園走廊,便可看見玲瑯滿目的海報;進去大樓前,跑馬燈也是廣告;在大樓裡,許多社團或系學會坐到教室裡,每張桌上都擺著補習班的傳單,抬頭看向黑板,連黑板上也會寫著招生電話;回到宿舍,竟然連寢室門牌上也被塞著許多傳單與外送電話。原來,廣告已經深入到甚至是房間這種如此私密的地方了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種壓迫,但卻讓人習以為常。多麼的可怕。

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的店內與門口高聲疾呼拒買迪士尼商品,他解釋說這是劇場行動,為的就是要大家正視製造這些商品的他國人民視如何遭受迪士尼公司的剝削,有些人認為是一種惡搞,或是一種不滿的體現。但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劇場行動太過負面與刻意,對於文化干擾稍微有失偏頗,文化干擾不該是如此,這樣比利牧師的行為跟一般遊行抗議的民眾有何不同?文化干擾他應該是雙向、有所回應的,而不單單只是我們一般群眾一味的抗議。

文/外語二,陳健康(不學無術社員)

我想文化干擾的堀起在現今這個年代是很適合的,不過他多了更多青年的次文化的色彩,也可嗅到後現代的味道,有別於傳統嚴肅沉重的抗議及訴求這種模式(廣義的認定我認為文化干擾是一種抗議但不完全),文化干擾擁有更多重的角度及微觀的態度。某層面來講,我認為它算是完全與年輕一輩的族群連結的,幾乎是代表著現在年輕人究竟在想什麼,也反映在作品與行為上,或者也沒有年紀上的問題,有許多中年人士他們也是以很青年的價值觀去看這世界,但這些想法都很具創意與新意。

文化干擾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更可說是種老少咸宜的活動。在現今我們生活裡有過多的資訊影像充斥,因而難以回歸到真正的資訊本質,相對在判斷上也必須做很多思考及挖掘,這種狀況對一般群眾來說早已習以為常,這是勢必的。但文化干擾特別就在於它的多元及自由,或者說簡直無法無天(所以也早已準備好與警察見面),它可以讓人在一種思維模式下安裝新韌體,我們可以免除資本主義及商業利益的洗腦並且跳脫,因而有機會反思,甚至能夠在這過程裡擁有自我或發現自我,重點是它是貼近人的,我們不必閱讀一篇沉重攏長的文章來解析資本主義而試著引起自己正義然後開始過悲苦清高的生活。

對我來說,文化干擾或許沒有真的要與龐大的企業財團對抗,而是一種平等的共處,你有說話的權利,我也應該要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只是財團實在過於龐大,而我們底下的人民又因許多因素,要挺身而出或拒絕實在是件難事,所以甘於相信,還會過的比較舒服。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行為實在是很”干擾”,還替龐大集團所支付的廣告的權益上被受影響說話,甚至有人感到憤怒因為他們的意識形態正開始動搖,懼怕了解事實,然而這些人就更適合做為文化干擾所要瞄準的目標了,事實的真相存在於此,沒有誰對誰錯,但是你不能被蒙蔽地接收有著過多包裝的矯情訊息而卻非真相,所以文化干擾也以委婉(當然也有些很直接)的方式說話、諷刺。

幽默一直是個良好及強大的武器,何不抱著輕鬆的態度笑一笑,並且開始質疑事情呢。


文/資傳三,楊映秋(不學無術社員)

對於文化干擾,雖然聽過這個詞,但說實在我從來沒有仔細的去思考過這個詞更深層的意義。第一次來到學術室旁聽,社團所講述的正是文化干擾。一開始我對學術室這個團隊的主觀認知是:大家都很有這類的知識、想法和生活習慣等等,因此對於這一塊相對生疏的我其實深深感到緊張。再加上學術室對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原本以為阿棠也會到,但後來得知我唯一熟悉的人竟然有事請假,當下實在是有種想要臨陣逃脫的感覺。

回歸正題,談到文化干擾,我的想法其實和灰塵不盡相同。我不以為應該把文化干擾和社運、學運等特別去做區分。我認為「文化干擾」這個詞涵蓋很廣,凡是可能對文化產生衝擊的行為或活動都可以被稱之為是文化干擾的一種。

我所認為的文化干擾,從小小的貼紙,到整個社會的運動,無分規模大小,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許你有著遠大的報復,也許你一開始只是想要引起注意;不管你的出發點是什麼,都是對這個社會的衝擊,更可能是改變的開始。

但我不太清楚探討什麼是文化干擾的用意。因為對我來說它太廣,任何事都可以被稱之為文化干擾。所以我比較不會想要去探討「什麼是文化干擾」,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反觀,將某種行為或是某一類的活動歸類為文化干擾,就像比利教父稱自己的行為是一種文化干擾一樣。

文/外語二,吳承祐(不學無術社員)

意見的表達,我覺得這是文化干擾的主軸。現在,全球化的商業、社會,從翻開棉被梳理著裝,也許家門不在是一個界線,多少的資訊衝擊我們的腦袋。但它說走就走,不帶走一片雲彩,似乎我們就是要悶著聲、憋著氣,默默的承受。噢,不,我們可是思考的動物,舉凡刺激,就會有反應,想辦法反應。

對學校作文化干擾,也許這個小社會的資訊衝擊不是那麼可怕,但是我們也沒理由冷冷靜靜的接收。但是這不是反抗,憂慮或者是幽默的心情是必要的,我想說話,我有想法,希望能打通這個單向道,留一點空間,或者另闢新橋,說說話。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萬事屋的第一個案子


文/財法四,劉仲書(不學無術副社長)

設計萬事屋,純粹就是發揚公共上的互助合作精神,雖然我們心理上還沒準備好,但案子比預想中來得快,就在上週末收到亞大人聲樂團社長田珮的申請,申請內容是詢問阿卡貝拉工作坊的活動廣告策略,在一週內招到相當人數的可行方法。

雖說是問方法,不過我們還是採取更直接的支援方式,因為我們的確沒想到什麼特效處方,倒是人力宣傳可能可以達到基本的效果,傳單的部分我也重新設計了一份,不過第一次印製時才被發現日期打錯了,出了點狀況。


我們排了三天的宣傳行程,大概發一千張左右的傳單量,校內餐廳的中午人潮很多,發送還算順利。這次的萬事屋工作不困難,在內部討論過程中,我們也思考了不一樣的事情,其中意外地有些小收穫。

讓我們期待未來更困難的挑戰吧。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為善的本質


文/財法四,劉仲書(不學無術副社長)

故事(*1)是這樣的,一位亞大大四生目擊了一場車禍,他安撫一方當事人的情緒,並提供基本援助,直到當事人的家人到場後才默默離去。後來當事人家人想答謝這位學生的善行,但他都婉拒,急於回報的心理找上了亞大校長,學校武力介入讓學生不得不乖乖就範,畢竟學校仍然是「半控機構(*2)」。

當事人家人指出:「看得亞洲大學除了本業知識教育外,更培養出如此德行兼具、氣質優秀的學生,身為霧峰鄉民能與一所作育英才的大學為鄰,與有榮焉!」這可能是天大的誤會,有效的品德教育,哪有這麼容易發生?

從小到大,每個班級一定都會有品性較好與品性較差的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一定存在,只要有差異,就會有這種相對之分。以往我們會有一種錯覺是,當班級上有好學生,會認為那是教育者的成功,教師有效地灌輸了品德給這些學生,他們「學得」了某些能力(或價值觀);而那些壞學生,則是因為學生自己「個人的原因」所以教不會,「牛牽到北京還是牛」。(*3)

差異原本就存在,那些看似展現成果的例子,其實並不能幫品德教育的成功背書,我們起碼要比較教育前後的差別,好比說,一個愛偷竊的小孩經過老師的某種教育歷程變得不再愛偷竊,這樣才符合基本的科學原則,我們才有足夠的信心去相信:它可能「歸功於教育」。

釐清這點當然很重要,品德教育一向是我國教育政策的重大指標,每當有醫生缺德、高材生犯罪,品德教育都會被拿出來吵一下,然後前陣子開始加考公民,雖然在實務上就我這樣一個唸了十多年書的學生看來,我會提出疑問:「學校教了什麼?什麼是品德教育?考卷上亂丟垃圾的是非題嗎?還是,校規?」如果教育者誤認了教育的功效,以為有學生做善事是學校教育的成果,那麼,我們何時才能正視教育問題呢?

起碼在我們所處的社會裡頭,人的從善從惡(或者個性、價值觀的形塑)通常都不來自正規教育,而是來自生活歷程的每個環節所自然發生的(*4);而正規教育對學生在既成品德上做的功,以我們的教育形式而言無法撼動太多,正規教育有九成以上的功力都用在知識填充上: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不該做,但我們無法「認同」什麼不該做。

要探究品德教育如何發生,就要思考為善的本質是怎麼出現的,什麼樣的生活歷程讓人得以養成品德,好比說,樂於幫助別人?一個樂於幫助人的人也可能會亂丟垃圾(像敝人我),品德大概無法一概而論。雖然很難,但不該接納假象。策略與經驗上,這可能需要倚賴老師的個人特質(這與正規教育無關)而非課程規劃,並且它應該發生於高中職教育而非大學機構(師生接觸時間不適合),任何「學校」都談不了品德,而大學連課堂上都難以發生,也許放棄才是正途。

—————

〈註腳〉

1、亞洲大學經管系林彥廷同學為善不欲人知!

2、「全控機構」是社會學名詞,闡述一群有著某種相似性質的人所待的住所,可以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切斷他們與外界接觸,並且過著封閉、受管理的生活,通常是指監獄、精神病院與軍隊。「半控機構」這個詞在正規學術使用上不存在,是我自己改的,當一個環境有一定強度的約束力來控制人的生活時,它都可能是這裡指的「半控機構」,例如家庭、工作場所、學校。

3、不過,這種錯覺還有另一種型態,在評價中學時(尤其是高中生),只要有學生出包,就會引起校內的辯護捍衛名譽,這不只有學校行政人員本身,而是包含學生:「我相信我們X中人不會做這種事,那一定是搞錯了。」、「那是他個人的事,不要用"是某間學校學生"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4、正規教育是選取某些被視為重要的知識能力,經由統整、設計而成的套裝知識(不自然形成);而生活歷程則什麼都可能有,每個人或多或少有差別,並且不是被刻意操縱的(自然形成)。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學術室的相見歡


文/資傳一,劉惠中(不學無術社長)

在圖書館跑上跑下借討論室借白板筆借傳輸線完畢之後,終於趕在七點之前就緒,在第二間討論室,門口貼了A4大小的不學無術海報,投影片停留在PPT第一頁,主持人(也就是我)開始了開場白。

從自我介紹開啟了談話,大家各有各的豐富經歷,分享各自的兩件事時候都蠻暢談,阿堂說最近手機電腦都壞了、晃晃跟朋友鬧的不愉快、健康連續看了三、四天的紀錄片雙年展、查德的親戚生意失敗了、阿丹要參與同志大遊行,從這邊開始,聽到了一些個人的事,氣氛也沒有一開始那樣稍冷,每個人都蠻勇於自我表達,並且在透過分享,原本不認識的人也找到了一些共同話題,比如說紀錄片、學權、異議組織等。

公共意識是什麼?要靠什麼達成?從這兩個問題去談到社團宗旨,在回答問題的成員當中,也看見了大家對公共意識都有共識點,談起了校園內的不合理、道盡了與行政人員嗆聲的故事,大家都有雷同的經驗,為什麼這群人願意聚集在這裡,從這裡多多少少得知了一些答案。

接下來是講社團起源、申請過程、最近情況。從我待過的異議領域這塊談起,到後來到亞洲遇見灰塵,社團起點就發生在無意間的談話中,接下來則是跑公文、找老師、湊人頭數,社團申請單被退件了一次,現在第二次送了出去但還在審核,老師找了財經法的教授,人頭數方面請了好多路上的學生甲乙丙丁幫忙簽,最後,在跟灰塵的多次飯局後,才慢慢描繪出了社團全貌。

社團簡介,分別把五個主題又再介紹一次,與第一次跟社員見面呈現的不同點,是這次有配合PPT,並且灰塵負責了其中兩個主題的說明。意識媒體多了烏鴉報及東海觀察來當範例做介紹;在白板上,畫出了亞洲大學招牌建築的圖來簡單介紹文化干擾;不學無術談的是用略懂的能力來實踐這些主題;用校園的不合理及社會上各自關心的議題來簡介異議組織,並且預告了有東海人間、輔大黑水溝兩個社團的人來做分享;助人的萬事屋的說明則是沒變,用網站已訂好的規則來說明概念。

最後,因為各自都有忙於課業及其他社團,所以固定聚會時間沒能當下決定,只能透過網路再確認一次,並且以後可能採取一堂課分兩次進行方式以便大家都能參與,而老師請的牛排大餐也延到了期中考之後再享用。散會之後,大家各奔東西,我跟灰塵則是一起吃消夜開檢討會。

社團成立到如今,已經有六個社員,第一次的相間歡已有四個社員在加上一個待加入的同學,這真是非常幸運的事,招生期間也才兩個星期多,就有對這有相當高的興趣的人加入。灰塵的文章吸引了這些人、哈拿的灑錢灑熱血,創立了不學無術丈量室,以後,還有更多值得努力的事,在這團體,每個人都是極為重要的,在這團體,每個人都有機會轟轟烈烈幹一些事。不學無術,讓我們一起來得寸進尺吧!!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第一階段入社,將於10/20(三)到期!!

當然不是說超過10/20(三)以後就不能再入,任何人其實隨時都還是能加入社員;只是,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最好能在這之前找我們,因為啊,我們要排每週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這必須考量每位社員的時間狀況,確定以後,我們才能把活動塞到時間裡,以方便進行活動預告。換句話說,如果你晚來了,那可能就得配合我們的時間囉!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社團活動時間確立後,於前幾週活動中,會進行重要的社團核心工作的概念介紹,目前已經規劃了七個場次(詳情請點我),如果一週只有一次集會時間,那就是為期七週的活動,如果一週有比較多集會時間,那就可以短一點。未來的新場次會持續增加,不過新場次的內容就會是比較進階的工作或活動了。所以,再提醒一下,要加入最好趁現在喔!

我們目前宣傳了兩天,迴響感覺還算不錯,我們也印製了大型海報,這幾天內應該可以在校內某些佈告欄上看到它們。社團成立的申請,目前算是到最後的審核程序,課外活動組不厭其煩地回應我們眾多關於社團成立的疑問,實在很感謝他們。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主打視覺的文化干擾

文/財法四,劉仲書(不學無術副社長)

我們日常從眼睛接收的具有影響力的訊息,遠比從耳朵或其他感覺器官(甚至是自己的冥想)所接收到的訊息來得多好幾倍,文字、影像、臉的情緒、對稱感、熟悉與陌生、審美、動靜觀察力等等,很多時候我們並無意識到這些訊息「對我們做的功」,但它們不斷在建築與修正我們的品味與累積知識經驗。

當了學生十多年,你一定在學校的廁所看過小標語或者廣告訊息,它被貼在小便斗上方,或者馬桶開口朝向的門、左右牆壁,或者蹲式便桶遮罩側的牆壁上,簡單地說,就是在你眼前視覺可及處。在上廁所的時空裡,你幾乎逃不掉這些訊息,它們傳達的內容幾乎百分之百會在你的腦袋內跑過一遍,除非你看不懂。

這件事很妙不是嗎?商業文化發展至今,廣告的利益是可圖的,部分商品的促銷活動能讓你逛賣場好「看見」其他商品、Google讓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網站上掛上廣告賺取收入、電視台靠的是賣廣告時段來賺商品人的錢;沒有實質的買賣發生,就能讓放廣告的商品人願意花大錢讓更多人「看見」商品,然後商品人賺消費者的錢、提供廣告空間的人賺商品人的錢,「那,消費者呢?」

這是一種思考,不是一個單純的問答題。想像一下,把自己的眼睛視覺與心靈分開,那麼,其實眼睛的視覺就是一個放廣告的空間,它收到的廣告訊息會影響你的心靈。好,那為什麼商人不花錢買你的眼睛呢?好比說,花十元,請你細讀一份很有吸引力的產品訊息,並且保證就只需要讀完即可,不會有進一步的推銷行為,大部分的人一定都很樂意,除非你正在趕時間。這件事其實在網路上就能做到,為了檢驗你有沒有細讀資料,它可以設計一堆問題然後隨機抽幾題問你,滿分就能拿到錢(為了滿分你可能還會多看幾次加深印象)。


我們不談商人怎麼看這件事,談談我們自己吧,為什麼我們免費把視覺所及的空間賣給商人?大樓、高速公路、捷運上、公車外皮到處都有廣告,明星穿著名牌商品,建築了你的品牌喜好,NIKE不只出現在電視與鞋店,也出現在你周遭朋友的腳上,不斷地複製、強化你對它的印象,不知不覺間,NIKE在你的心中占據了相當程度的品牌地位。這個思考,暫時先留在你心裡。

「文化干擾」概念的起源的確來自干擾商業文化,對不合理的商業行為提出小小的反制掙扎,所以它叫作「干擾」,而不是「擊潰」、「革命」或「征服」這種顛覆性的影響。不過,文化干擾不需要只限於商業文化,它也可以運用在教育文化、傳統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人際文化等等各種文化現象上;不學無術基於是一個大學社團,我們會著力在教育與傳統道德上的文化干擾,讓我們先看看別人的例子:

阿尿是中正大學哲學所的研究生,也是我高中時代的同學,目前經營大概是華文界最強的哲學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在去年上半年的時候,阿尿在雞蛋糕抱怨他依程序申請貼在廁所的哲學廣告被教授抗議而強制撤下,後來即便上了警語,也還是無法張貼,根據猜測,導因應該就在於廣告上頭的三件事:髒話、亂倫、婊佛洛伊德。


這件事跟逃不掉視線的強迫廣告無關,阿尿特別把廣告貼在別的位置;我們可以從事件上看到,傳統與保守觀念,或者基於學術意見喜好,對不同意見者的權利打壓是可以這麼輕鬆辦到。品味的高低、主流或被認可的學術立場,為什麼在宣揚多元文化與學術自由的社會裡,會有這種不平等呢?是大眾的腦袋跟不上時代變遷嗎?

阿尿挑起了保守/主流分子的敏感神經,這件事從文化干擾的角度來看,正是必經過程;文化綁架思考甚至是權利的現象到處都有,但我們是否意識到那是一個文化、是一個稀鬆平常的事?當它是,那才意味著夠嚴重,因為我們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

你可以試著在校園,觀察每個角落,人的互動、建築、空間、各個單位的據點、裝飾品、制度,只要細細體會,你一定可以「看出」些端倪。從視覺理解開始吧,試著去思考、主宰自己的腦袋。

—————

(圖片提供/我、實踐財金系大俠、中正哲研所阿尿。)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聊天打屁一號區



我們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歡迎盡情放屁。
(圖片免費授權自Stock.XCHNG網站。)


這裡是自由意見區,什麼意見都可以在這裡回應、討論,要蓋棉被純聊天也可以!但這裡禁止打無關的廣告(跟我們有關的可以打)、禁止無意義的灌水、禁止洗版。違反者的言論會被我們刪光光。

留言時請儘量不要匿名,至少用個暱稱,這樣回應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