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在不學無術中高潮,亞大世新兩校交流


這周末我們與同樣是新成立的校園異議性社團高潮社做交流,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交流當天學術室請了東海人間工作坊的前社長洛書來分享校園異議組織的定位,不得不承認,這一段分享裡講的很多東西都是社團長期存在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語言上的統一洽好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之一,洛書也正好點醒了我們這件事。

在第二天的分組討論各校文化時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校園間所存在的問題跟地緣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社團的艱苦卻是一樣的。我們了解到了世新的校園風氣與亞大的差別,也告訴了世新亞大所欠缺的東西;一次次交談總是會激發出不一樣的論點,讓我們一整個上午進行著有趣的腦力激盪。

亞洲大學算是私校中的後段,而在後段中能夠有像學術室般的意義社團崛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與高潮的交流也帶給學術室不少的反思,期望之後還有機會可以在進行交流活動。


文/阿丹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學術室的一年,社團回顧文

學術室一年了,從起初的招生說明會到上星期的新生茶會,經過了無數次的討論跟工作,從毫無明確定位的一個社團,跌跌撞撞到今年的10月份,在這過程期間,社團的心跳一直存在,在這新的學期,一路走下來的創社成員也在新生茶會中說出了對這社團的期待,大家對未來仍有想法。

去年從刊物的內容、討論、參加異議性社團的交流、還有認識亞大最早異議性社團的學長,這些都走得跌跌撞撞。異議性社團的存在跟誕生都是位於擁有豐富人文資源的學校、或談論高等教育精神風氣較多的明星大學,而亞大學校沒有豐富的社會人文資源,霧峰也沒有像北部地區有豐富的人文講座,我們談的、想的,都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驗,沒有豐富的學術理論、也沒有學長姊的指導。而從去年10月份,我們用自己的感受去談論學校的各種不合理,從門禁、圖書館藏書、禁止穿拖鞋等,之後選了服務學習來做為刊物的第一刊內容。

一切的開始都是獨自摸索,曾有著社課從晚上九點開始,大家討論著亞大學校的生活感覺、分享所見到的在學校發生的不合理,然後開始討論刊物內容呈現、採訪對象、刊物排版、到最後的發行方式。而我們也去認識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從國光石化紀錄片,從苦勞網記者-孫窮理的講解的媒體環境、紀錄片導演-林家安分享用影像從事社會參與,還有辦了女性主義的討論會,用一種結構性或批判性的思維去看社會,這是一路走下來一直在學習的事。

沒有「身為大學知識份子」的心情,也沒有「身為亞大一份子的認同感」,因為亞大本就是實務辦學取向的地方,學生們也都是來自開放性不高的非明星高中,但這社團還是嘗試著,去談出自己的位置並找出方式去衝撞這地方,尺報第一刊發行後,學術室成了學校高層熱烈關注的地方、同學們也拿著刊物討論起服務學習,有正面的回應也有負面的回應,而最終的核心的價值,是想讓學校可以用更開放的姿態去對待那些不曾發過聲的學生,衝撞不是為了打垮一個地方,是讓這地方可以變得更好。

現在的學術室的樣子,沾一點校園媒體、談一些異議、帶一點社會議題、討論一些議題。這社團還圈不太進一個領域,定位也擺在模糊位置,但我們仍然繼續談著理想、仍然繼續去試著衝撞,異議的聲音一直存在,並且也共同希望亞大也能更有開放性去接收不同的聲音,學生的角色不該被忽視,更何況是在大學這地方。

這學期的學術室,有著考驗、有著熱情、也有著正在凝聚的方向。


作者為不學無術丈量室社長-哈拿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學術室99學年社課回顧




討論會:
女性主義-(主持人:阿丹)
升學主義-(主持人:哈拿)



獨立媒體:
苦勞網----(講師:孫窮理)
媒體識讀-(主持人:哈拿)




學生運動:
東海人間工作坊--------------(講師:書偉、洛書)
輔大黑水溝--------------------(講師:咖塔、小幽
)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講師:程洋)
田中央文藝工作室------------(講師:程洋、軒昂)

社會影像:
天堂路--------------------(講師:林家安 導演
)
文化干擾------------------(主持人:灰塵)
資本主義 一個愛的故事 (主持人:哈拿)
請為我投票----------------(主持人:哈拿)

文藝: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主持人:健康)
空氣人形-----------------(主持人:阿棠)
巴布狄倫-----------------(主持人:查德)


學術:
批判思考-(講師:白鹿 研究生)

社團交流:
東海人間-中部異議性社團交流、異議性社團聯合交流

社團營隊:
在雲中央跟田中央相遇

開會:
意識媒體 -尺報、文化干擾、異議組織、社團雜事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招生/新生茶會預告

不學無術丈量室-新生茶會預告

這社團,是重新認識社會的討論空間,也是探討大學精神的思辨地方

知性上- 有讀書會、影片座談會、討論會,也邀請講師來分享
行動上- 我們搞文化干擾、意識媒體、萬事屋,還有異議組織

這裡沒有人是專業份子,也沒有人是知識份子,因為不學無術所以我們聚在一起,努力發現、努力動腦、努力合作,讓校園多了異議發聲,讓生活周遭多了理性批判。

-------------------------------------



社課預告

在企業統治的時代,「企業社會責任」是適應生存的策略,還是自發性的深層改變?民眾又該如何影響企業?如果把企業比喻成一個人,那這個人到底有哪些疾病?

–企業人格診斷書 影片座談 一起揭穿企業的美好形象



有沒有想過,在求學當中可能我們失去的比得到的還多?在學校受教育的日子裡,我們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危險心靈讀書會-帶你回到過去,思考升學主義所帶來的弊病

New!

新生茶會:
將於10月19號星期三,晚上七點半在H113教室 (操場旁H棟門口教室)
社團介紹、整學期社課預告將於這天進行,備有小點心。歡迎你來成為不學無術的小子!!

報名請洽:哈拿 聯絡方式- outexpert@gmail.com 0963324032
社團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asia.outexpert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不專業之服學問券






















120份有效問券

問券意見欄-想說的話:

資傳3B:適當付出仍是正面的

資傳:加油好嗎?

財法:小隊長人很好

財法:有的小隊長人很.....硬是不讓人過

經管:隨手關燈愛地球

資傳2B:有時連堂會沒時間休息、吃飯

經管1B:因為有服學,很多人的心態變成''反正服學會掃''

財法:期望藉由服學能夠有乾淨的校園環境

經管1A:服學好無聊

幼教3B:小隊長人很好!! 真的

財法:無聊

視傳1A:覺得早上不適合服學,有些學生作業多,影響睡眠品質

數媒1A:其實嘴巴常唸服學很煩,但其實也沒這麼煩,小隊長人很好,認識新同學沒什麼不好。

外文:早上服學也要顧慮住校外的人,早上太早起也很趕,騎摩托車也要快也會不想來掃地,反而是反效果,我覺得早上掃地很沒必要。

資應1A:繳了這麼多費用,為什麼還要這樣,疑惑學校費用用在何處。

視傳1A:小隊長的行事效率可再更高,速度可更快 。服學內容不應只是掃地,希望有社區服務

心理1:規定一堆,平常上課老師都沒有在管,服學規定這麼多幹嘛!!又不是不會掃

社工1A:星期五下午不要掃地

國企1A:星期三AB兩組人數太多了,可以當成一天不用上課,星期一、星期二→A組,星期三、星期四→B

外文1A:可以排輪休嗎?不然偶爾翹會心虛..

經管1A:無言...

資工1:希望可以改成一週1~2次就好

資工:請把週五下午空下,回家都要請假。

問卷資料網頁:http://www.my3q.com/view/viewSummary.phtml?questid=442268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尺報創刊號-打開服學 目錄




Manifesto 開始服學 (文/劉惠中)

Views 1 掃把以外 我們還有怎樣的可能 (文/許景棠)

Views 2 訪問學校老師-我覺得服學應該要提供多重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告知他要怎麼做 (文/許景棠)

Views 3 訪問東海校友 李杰穎 (文/劉惠中)

Official 訪問服務學習組 組長 羅淑真 (文+訪/退學生)

Teachers 訪問老師 (文+訪/陳建廷)

Students 訪問亞洲學生
(訪/劉小彤、吳承祐、陳建廷 ;文/許景棠)

Students 學生來稿-你當你在騙小孩啊 (文/黃慕天)

-------------------------------------------------------------------------------
編者的話:

經歷了無數次的討論、無數次的採訪,終於完成了這份刊物,雖然內容甚多,但都是各方對於服學的觀點看法的收錄,如果以前覺得服學沒什麼,相信你看完這份刊物之後會在心中產生很多問號,而在看這份刊物的你,想要更進一步的嘗試一些行動來改變學校的各種不合理,歡迎投稿給我們說說你的看法。

備註:在採訪服學小組長之後,服學組就公告了一項聲明,表示小隊長不得接受採訪 (這消息是確認自某小隊長所說),本社團想重申,我們並沒有用偏激的方式來向學校對話,如有造成服學組的困擾,煩請直接說明原因及影響至本社團,不應限制在學學生基本的言論自由。

製作團隊:

刊物封底封面:
管家青 -資訊傳播學系 /一年級

刊物排版:
吳承祐 -外國語文學系 /二年級
陳建廷 -外國語文學系 /二年級
劉惠中 -資訊傳播學系 /一年級

採訪及文章撰寫:
陳建廷 -外國語文學系 /二年級
劉仲書 -財經法律學系 /四年級 (退學生)
許景棠 -資訊傳播學系 /四年級
吳承祐 -外國語文學系 /二年級
劉小彤 -外國語文學習 /二年級
劉惠中 -資訊傳播學系 /一年級

如果你喜歡此刊物或對這刊物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寫信給我們,我們很需要你們的回饋喔!


尺報創刊號-打開服學/開始服學

十二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霧峰鄉許多的小學被震垮了。那時候,創校校長帶領學生前往災區,協助災民、幫忙重建家園。

「因為跟災區近,且希望學校能跟社區多互動」蔡校長說了這句,才知道最原始的初衷原來是這個,很單純的想法,想讓學生去幫忙、去陪伴災區的小孩子,於是環境及社區服務的想法被帶進了亞洲大學。「那時只想說,志工的理念是幫忙弱勢這樣,服務比較需要幫助的人。」蔡校長說。

在美國多年有過多次的演講,每次的演講都要準備很多時間來吸取資料,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透過這經驗,蔡校長認為獲益最多的是提供服務的人。服務時候可以增加參與感,『自我成長、自主參與;建立信心、學習跟人互動』是校長推廣服學的原因。「回饋社會、透過這些學習更多東西」這就是服務與學習課程最初的最原始的概念。

但為什麼最初始的服務理念運行到了今天,變得不一樣了呢? 聽完校長的說詞之後,難免納悶, 這門課的初衷既然是 「回饋社會、透過這些學習更多東西」,那為什麼選擇掃地方式實踐呢? 而且這還不是有效的方式。

下篇文章,說明別校服學實施方式,透過別校,檢視亞洲大學,是否可以有更好方式來修這門必修課-服務與學習?


文/劉惠中

尺報創刊號-打開服學/掃把以外 我們還有怎樣的可能

早上七點三十分,溫柔的陽光照著清晨的校園,就讀資傳系一年級的小潔已經到達指定的地點集合,忍著睡意的還有社工系一年級的阿龍,大夥眼神渙散地等待穿著黃背心的小隊長喊到自己的名字;校園各處都可以看見這樣的景象,每個人井然有序地走進掃具間,拿起掃把與鐵夾,開始打掃校園環境,這過程很少出現說話聲,只有掃把的唰唰聲與鐵夾的鏗鏗聲音交雜,這是每個亞大人必經之路,長達一年的服務學習課程。

相同場景出現在清華大學,這學期在清華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底下共有了41項選擇,大一生登入選課系統後可以從預選表單中看見這些項目,並可以在期初選課時直接選入課表,這些服務項目包羅萬象,喜歡社區關懷的學生可以選擇到社區陪弱勢的小朋友讀書、或到社區教小朋友電腦、輔導國中生課業,或深入原住民部落做歷史文化調查、與參與各種不同領域的志工培訓,例如蝴蝶園義工培訓、參加校園關懷流浪犬行動、或協助新竹地區的外國人中心當志工、甚至動物園志工都在選擇之內,喜歡活潑一點的還有步道志工、有機農業市集服務甚至還有協助盲人棒球訓練等等。就讀清華大學資工系的李昀翰告訴我們,這些選擇沒有任何身份、也沒有資格的限制,所有一年級都能夠自由選擇,李昀翰也在訪問當中直接的說,單純只做掃地或校園清潔根本是浪費時間,不可能學到東西,參與這些豐富的服學項目雖然會花比較多時間,有時候還必須用假日出團,但是卻讓自己生命成長很多,得到許多感動的體驗,「打掃可能可以讓學生遵守紀律、訓練服從的態度,但真正服務的感動不會在掃地中出現」李昀翰堅定的說。

如同種樹一般,一個制度的進化與完備,並非一蹴可及,總會從播種開始、歷經幼苗破土、葉瓣逐漸增生、進而長出枝幹最後成為聳立可靠的大樹,但相對的也會因為安逸與怠惰忽略了澆水而凋垂枯朽,在亞洲大學的校訓中提到的卓越也是如此,怎樣的服務學習可以更好,是我們的核心意念。針對了本次主題我們訪問了亞洲大學的大一服學實作生如何看待服學,值得省思的共同點是參與服學的學生對服學的定義是清潔而非服務,我們從問卷上更檢視到這顯然並不是單一學生的聲音,而是來自群體的認知。我們忍不住要問,這是主事者與基層實作生的連結出了問題,還是確實有以服務教育之名包裝勞動剝削之實的可能,另外我們訪問了外籍學生,用各國的文化角度看台灣的服務學習課程,我們也訪問了校園的教職員,從校長、學務長、服學組長到小隊長,也從各系老師的口中聽到非常豐富的意見與評論。另外我們走出校園,收集來自各學校學生的意見,在刊物中都會完整呈現。

在各大專院校著力於學術競爭、評鑑等第的同時,亞大首推志工大學成為一股在紅海當中的清流,相當值得激賞。但如何讓服務兩字落實在學生的心中,需要更多的思考,如同清大的李昀翰說:「真正的感動不會在掃地中出現」主事者必須傾聽底層的聲音,服學組長羅淑貞在採訪中提到:「服學不只是打掃,打掃跟教育不一樣,打掃是一種純粹環境的打掃,而勞作教育是學習服務這個環境、進而造福人群。」在我們的訪調中,發現學生對於服學的價值認知全然是純粹環境的打掃,已經跟宗旨完全的背道而馳,帶領者如何去調整服學的規劃與課程的安排就成為了職責上的當然要務。用自我感覺去詮釋現況很容易,把現況去解讀成自我感覺更容易。我們已經習慣太多空泛的口號、已經習慣太多無懈可擊的完美理念印在精美的小冊子上,這些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評量的方法有沒有問題?我們都需要意識到。

我們做的是勞動、還是服務?

掃把以外,我們還有怎樣的可能?

/許景棠

尺報創刊號-打開服學/我覺得服學應該要提供多重的可能性,而不是就被告知他要怎麼做

晴朗的午後,小小的空間裡,一堆又一堆的書隨意擺放在角落,不難看出老師對於閱讀的熱愛。在採訪的過程中,老師認真的傾聽我們每一個問題,眼鏡後方堅毅的眼神看出老師認真思索著我們提出的每個問題。他不斷強調溝通的重要性。老師笑著說:採訪跟批評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服學也是溝通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被討論的事。以下內容,是我們由訪談中重整並且加以潤飾,呈現出老師對於此議題的看法。


服學的意義跟價值,我覺得這是值得去重新思考的問題,就是服務的概念。學生一進來學校就主動的被要求做服學的工作,我覺得可以分幾個層面來看


主動性的培養
服務學習應該一個是主動的事情,這主動的過程其實應該是不斷被刺激,而學生會隨著時間,在思考上有不同階段的進展,這個刺激的過程在服務學習上會不會有體現? 學校的服學是告知及強迫,顯然是一種規訓性(註1),這是應該要討論的,當學校變成一種權力關係的時候,這樣的方式就是上對下的關係,使得主體的動能不太能產生。而只有在教育過程中感受才會慢慢的改變。


有多少的選擇
服務學習應該要提供多重的可能性,而不是就被告知他要怎麼做,這不一樣。在民主社會裏面我們至少有較多的選擇可能,用選舉來說,一個候選人跟五個候選人是不一樣的,五個候選人至少可以選比較不爛的,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候選人,那就不是民主化的過程,而這樣的觀念放在服學其實也一樣。如果是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這件事情,學校現在的方式是不是對的呢? 是不是好的?有更多的選擇,就不能維持學校的良好生活環境嗎?

這部分應該參考其他學校的方法,反映問題是好的,但重要的是要怎讓產生改變?否則我們的勞動力只是單純被告知然後行動罷了。


建立溝通
從西方理論跟過去社會發展來看,我覺得溝通很重要,服學的問題也是溝通的問題,這是需要被討論的事情。像採訪跟批評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不一定要用抗爭方法,那應該是最後一步。

(註1): 規訓的概念由M. Foucault提出,他認為工業化後,權力的展現從血淋淋的懲罰方式逐漸轉形成規訓,藉由空間分配、活動安排、時間累積、力量組合等方式,創造出「柔順的肉體」,並運用層級監視、規範化裁決、檢查測驗等管教方式,來消除社會中的危險、控制社會中的個人,進而增加組織的生產力。

文/許景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