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文化干擾》影像心得串燒

文/外語二,劉小彤(不學無術社員)

對我來說,文化是代代相傳而累積下來的習慣,但是如今,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現代文化,已經不單只是「傳承」,其中更包括了既得利益者的商業利益,所謂的商業文化。

Jill在片中不斷的張貼小標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 ”Rent eyes.”在這個充斥廣告的社會,我們好像對於隨處可見的廣告習以為常,但卻沒有想過我們為何會習以為常?為什麼我要向這些廣告出租我的眼睛?為什麼我要讓這些資本主義者強迫我出租眼睛?在這之後,我認真的觀察了我們的校園與校園的週遭,光是校園之內廣告比比皆是,學校自己的、補習班的或是餐點外送,應有盡有。

平常走在路上,便會有人向你宣傳;經過校園走廊,便可看見玲瑯滿目的海報;進去大樓前,跑馬燈也是廣告;在大樓裡,許多社團或系學會坐到教室裡,每張桌上都擺著補習班的傳單,抬頭看向黑板,連黑板上也會寫著招生電話;回到宿舍,竟然連寢室門牌上也被塞著許多傳單與外送電話。原來,廣告已經深入到甚至是房間這種如此私密的地方了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種壓迫,但卻讓人習以為常。多麼的可怕。

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的店內與門口高聲疾呼拒買迪士尼商品,他解釋說這是劇場行動,為的就是要大家正視製造這些商品的他國人民視如何遭受迪士尼公司的剝削,有些人認為是一種惡搞,或是一種不滿的體現。但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劇場行動太過負面與刻意,對於文化干擾稍微有失偏頗,文化干擾不該是如此,這樣比利牧師的行為跟一般遊行抗議的民眾有何不同?文化干擾他應該是雙向、有所回應的,而不單單只是我們一般群眾一味的抗議。

文/外語二,陳健康(不學無術社員)

我想文化干擾的堀起在現今這個年代是很適合的,不過他多了更多青年的次文化的色彩,也可嗅到後現代的味道,有別於傳統嚴肅沉重的抗議及訴求這種模式(廣義的認定我認為文化干擾是一種抗議但不完全),文化干擾擁有更多重的角度及微觀的態度。某層面來講,我認為它算是完全與年輕一輩的族群連結的,幾乎是代表著現在年輕人究竟在想什麼,也反映在作品與行為上,或者也沒有年紀上的問題,有許多中年人士他們也是以很青年的價值觀去看這世界,但這些想法都很具創意與新意。

文化干擾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更可說是種老少咸宜的活動。在現今我們生活裡有過多的資訊影像充斥,因而難以回歸到真正的資訊本質,相對在判斷上也必須做很多思考及挖掘,這種狀況對一般群眾來說早已習以為常,這是勢必的。但文化干擾特別就在於它的多元及自由,或者說簡直無法無天(所以也早已準備好與警察見面),它可以讓人在一種思維模式下安裝新韌體,我們可以免除資本主義及商業利益的洗腦並且跳脫,因而有機會反思,甚至能夠在這過程裡擁有自我或發現自我,重點是它是貼近人的,我們不必閱讀一篇沉重攏長的文章來解析資本主義而試著引起自己正義然後開始過悲苦清高的生活。

對我來說,文化干擾或許沒有真的要與龐大的企業財團對抗,而是一種平等的共處,你有說話的權利,我也應該要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只是財團實在過於龐大,而我們底下的人民又因許多因素,要挺身而出或拒絕實在是件難事,所以甘於相信,還會過的比較舒服。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行為實在是很”干擾”,還替龐大集團所支付的廣告的權益上被受影響說話,甚至有人感到憤怒因為他們的意識形態正開始動搖,懼怕了解事實,然而這些人就更適合做為文化干擾所要瞄準的目標了,事實的真相存在於此,沒有誰對誰錯,但是你不能被蒙蔽地接收有著過多包裝的矯情訊息而卻非真相,所以文化干擾也以委婉(當然也有些很直接)的方式說話、諷刺。

幽默一直是個良好及強大的武器,何不抱著輕鬆的態度笑一笑,並且開始質疑事情呢。


文/資傳三,楊映秋(不學無術社員)

對於文化干擾,雖然聽過這個詞,但說實在我從來沒有仔細的去思考過這個詞更深層的意義。第一次來到學術室旁聽,社團所講述的正是文化干擾。一開始我對學術室這個團隊的主觀認知是:大家都很有這類的知識、想法和生活習慣等等,因此對於這一塊相對生疏的我其實深深感到緊張。再加上學術室對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原本以為阿棠也會到,但後來得知我唯一熟悉的人竟然有事請假,當下實在是有種想要臨陣逃脫的感覺。

回歸正題,談到文化干擾,我的想法其實和灰塵不盡相同。我不以為應該把文化干擾和社運、學運等特別去做區分。我認為「文化干擾」這個詞涵蓋很廣,凡是可能對文化產生衝擊的行為或活動都可以被稱之為是文化干擾的一種。

我所認為的文化干擾,從小小的貼紙,到整個社會的運動,無分規模大小,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許你有著遠大的報復,也許你一開始只是想要引起注意;不管你的出發點是什麼,都是對這個社會的衝擊,更可能是改變的開始。

但我不太清楚探討什麼是文化干擾的用意。因為對我來說它太廣,任何事都可以被稱之為文化干擾。所以我比較不會想要去探討「什麼是文化干擾」,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反觀,將某種行為或是某一類的活動歸類為文化干擾,就像比利教父稱自己的行為是一種文化干擾一樣。

文/外語二,吳承祐(不學無術社員)

意見的表達,我覺得這是文化干擾的主軸。現在,全球化的商業、社會,從翻開棉被梳理著裝,也許家門不在是一個界線,多少的資訊衝擊我們的腦袋。但它說走就走,不帶走一片雲彩,似乎我們就是要悶著聲、憋著氣,默默的承受。噢,不,我們可是思考的動物,舉凡刺激,就會有反應,想辦法反應。

對學校作文化干擾,也許這個小社會的資訊衝擊不是那麼可怕,但是我們也沒理由冷冷靜靜的接收。但是這不是反抗,憂慮或者是幽默的心情是必要的,我想說話,我有想法,希望能打通這個單向道,留一點空間,或者另闢新橋,說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