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尺報創刊號-打開服學/開始服學

十二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霧峰鄉許多的小學被震垮了。那時候,創校校長帶領學生前往災區,協助災民、幫忙重建家園。

「因為跟災區近,且希望學校能跟社區多互動」蔡校長說了這句,才知道最原始的初衷原來是這個,很單純的想法,想讓學生去幫忙、去陪伴災區的小孩子,於是環境及社區服務的想法被帶進了亞洲大學。「那時只想說,志工的理念是幫忙弱勢這樣,服務比較需要幫助的人。」蔡校長說。

在美國多年有過多次的演講,每次的演講都要準備很多時間來吸取資料,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透過這經驗,蔡校長認為獲益最多的是提供服務的人。服務時候可以增加參與感,『自我成長、自主參與;建立信心、學習跟人互動』是校長推廣服學的原因。「回饋社會、透過這些學習更多東西」這就是服務與學習課程最初的最原始的概念。

但為什麼最初始的服務理念運行到了今天,變得不一樣了呢? 聽完校長的說詞之後,難免納悶, 這門課的初衷既然是 「回饋社會、透過這些學習更多東西」,那為什麼選擇掃地方式實踐呢? 而且這還不是有效的方式。

下篇文章,說明別校服學實施方式,透過別校,檢視亞洲大學,是否可以有更好方式來修這門必修課-服務與學習?


文/劉惠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