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尺報創刊號-打開服學/訪問東海校友 李杰穎

一位東海的老校友,也是東海的老社團-人間工作坊的前社員,因為想知道東海這邊的掃地制度,是否跟我們亞洲大學有著不一樣的來由,於是,我們前往了東海大學,向他問起有關服學的看法與相關歷史。

各大專院校的服務學習─ 一種名目的補助

杰穎說,不管是服務與學習還是勞作學習,這些都是教育部一直以來用來讓大學申請經費的明目之一,看專案成效來決定給學校多少錢,一般的學校是很難不靠教育部的補助繼續生存,所以會有很說很多的專案計畫,讓學校去申請。(註:亞洲大學亦參與教育部此計。)


亞洲大學是用服務學習的名目來做勞作學習?

服務學習及勞作學習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服務學習是像弘光、靜宜學校那樣,帶著一批學生去海灘淨灘,而淨灘之前也要先上課,先了解溼地環境之後再來撿垃圾,並不是每星期很零碎的時間在學校掃地,東海大學是要求學生掃地,但這稱作勞作學習而不是服務學習,所以亞洲大學用掃地的方式稱為服務學習有些奇怪。

至於用服務學習的名目來做勞作學習? 這可能需要去釐清並且提出一套很完整的論述出來,說明為何不是像弘光、靜宜學校那樣去海邊淨灘來做服務學習,而必須要用打掃校園這方式。

東海的勞作學習-希望訓練出像主耶穌、利瑪竇一樣,可以去鄉間服務的學生

在東海創校時候,創校的人為了培養學生服務人民的精神,所以要求學生做低賤的、很勞動的工作,來學習與民同工的精神,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份子。因為以前的人讀大學是非常了不起的事,無可避免的進入大學的學生難免會有自視甚高的想法,所以創校人想出了這套方式,訓練學生放下身段,像主耶穌、利瑪竇一樣,可以去鄉間服務學生。

在那時候,為了以身作則,東海的老師跟校長都是要下去一起掃地,勞作組長也是一起掃,但是後來的東海大學因為人數從八百人的小學校變成了兩千人、一萬人,為了管理上的方便加上老師們的偷懶,現在就變成只有大一在做。

勞作學習的另一層面,激進的概念-「工讀制度」

東海早期的勞作學習是跟工讀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為以前的基督教大學學費很貴,有點同貴族學校,但校方希望達到「有教無類」,所以就由這套方法來減輕學生生活負擔。例如學生來學校洗盤子、排書或打掃,就會領到可換算經濟效果的「工分卷」,而此工分卷就可以去福利社兌換商品或到自助餐吃幾餐。

這種概念在現在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也有,就是「社區貨幣」,例如我幫你整理家務一小時,那你就教我英文一小時,所有的勞動都是不分它的勞動內容的,只看勞動時間。

獎勵清寒學生-勞作小組長的身份意義

早年能當勞作小組長就表示你家境清寒及讀書夠用功,這是一種榮譽象徵,而那時當小組長的學生也非常認真在工作上,因為這代表著學校願意用此方式來資助你念完大學,並不是廉價勞工的意味。

人間工作坊的觀點-將勞工意識激進化

那時候的各校學運社團也對勞作制度進行批判,主要是兩個方向去談,第一個是,學生在付學費的時候就已經包含了學校的清潔,學校不能把提供知識以外的東西加給學生,包括勞作制度。付學費買的是教書的服務,並沒有替學校服務的成份在。

第二個,也就是人間那時候的談法-將勞工意識激進化,也就是讓小組長成立工會,讓學生學習培養勞工意識。因為在任何的一個社會裡面,受雇者、勞動者成立工會是天經地義的事,既然學生作為一個參與勞動制度的勞動者,他一定得學習如何討論他們勞動、決定他們工作時數及工作內容。

其他學校的掃地制度-畫虎不成反類犬

這就是東海,勞作學習的存在有非常濃的歷史意義,且擁有將勞動的激進化的可能性。但很多學校都是化虎不成反類犬,只用一個學分的名義就壓住學生去工作,可是卻沒有看到後面許多東西。


文+訪/劉惠中

1 則留言: